科普“犯罪心理” 强化安全教育

发布:2016-12-19 浏览量:32

新闻经纬讯  为加强大学生对“犯罪心理”的认识,12月15日,以法学专业知识为依托,由文法学院法学系副教授唐子艳主讲的“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专题讲座交流会在我校东院教四文法报告厅开展。

 

2016.12.19.jpg

 

“1965年至今,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比率由原先的33%上升到了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所占比率由1%升到了17%。”唐教授讲述了数据背后“留美博士卢刚杀人案”、“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十起典型大学生犯罪案件。每一起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以“留美博士卢刚杀人案”为甚。1991年的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生卢刚由于与导师及同学的矛盾而枪杀了他们,摧毁了自己的一生。“如果卢刚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他能够回到国内,他一定会作为顶尖人才为祖国做出贡献。”唐教授分析道:“所有案件的背后都是因为人格缺陷的生成引发犯罪意识的生成,最终导致罪过心理(犯罪意识与犯罪意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特定的心理状态,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生成。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处在成长的阶段,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人格缺陷,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犯罪分子可分为有危险人格和有危险心结两类,”唐教授接着解释:“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是因其人格问题而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威胁和危害的犯罪人。而所谓危险心结,是指因心理创伤而导致的心结,犯罪人因此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犯罪行为。”她指出,更多的犯罪人只是有危险心结,只要妥善处理便不会有威胁。最后,唐子艳教授向在场同学提出了几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建议。“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第三,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四,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要盲目自卑,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第五,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第六,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沟通是打开心结的良药。”

 

2016.12.19.1.jpg

 

随后的互动环节,不少学生表示在听过这些案例后感到不安,唐教授回应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增加彼此的沟通便能打开危险的心结。”